老底子上海公交车,1平方米能挤12人
- 时间:
- 浏览:1212
- 来源:上海的士票 网址:http://dflaa.com
交通工具
“小心!小心!别挤啦!”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
在八十年代的公交车站你经常能听到探出头的售票员这样此起彼伏的吆呼声,还能看到露出半截身子在“37路”车门外的市民,一个个鼓足了气力势要与车门战斗,“快了!快了!再挤挤,到杨浦来不及啦!”招呼声、吵闹声、惊吓声.....混杂在一起谱就了一曲上海市民出行交响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挤得没有一丝空间的公交车。摄影 任国强
“推着独轮车进上海”
上世纪90年代,衣着朴实、推着有些年代的木制独轮车的农民工走在上海街头不禁让人想瞅两眼!毕竟这种朴素,复古的场面搭配在90年代上海华丽,时尚的街头多少有点儿让人感到状况外,但其实这老旧的独轮车和上海可是有着不浅的缘分。
解放上海前,人民群众的口号“推着独轮车打进上海”喊得震天响地。到了改革开放时候,许多外乡人又推着独轮车,带着打补丁的行李包回到上海谋生,这缘分呢!深!尤其在1992年、1993年,上海民工潮爆发,许多农民工为了讨生活,又都纷纷推着独轮车涌入上海寻找工作。推独轮车的大都是长江以北的外乡人,上海和南方地区是没有独轮车的,他们把独轮车带到了上海。但很快这股民工潮就过去了,独轮车也就随之消散。但是独轮车成为上海民工潮的标志之一被上海历史所铭记。
漆黄漆,证合法
三十年前,上海人买家具或别的大件东西,店家是不给运送的,都是买家自己想办法,如何运送大件物品回家成了难题。于是黄鱼车便应运而生,它的外形和现在被改装过的三轮电动车很像,车前半部分是自行车的构造,后半部分有个兜子用来装货物。许多黄鱼车主就等在百货商店的门口招揽生意,有运送“haier”牌冰箱的、还有运送“金星牌彩电”的。当时黄鱼车可是有正经牌照的,车子漆了黄漆就是合法的,就能拉生意,不漆黄色或者其他颜色的黄鱼车都是黑户。如今我们在市里所看到那些三轮车可都是没有牌照的,都是非法行驶。不过作为一代人的回忆,还是满满的感动呢!
除了黄鱼车,自行车、三轮摩托车、昌河面包车,以及卡车也都是运输货物的交通工具。尤其是昌河面包车在当时也是很流行的,相比出租车它便宜实惠,而且车身空间很大,上海的许多机关单位都喜欢用它,拉人载货的都不在话下,一度成为单位专用车。
上世纪90年代末,一黄鱼车主为市民送刚买的冰箱。摄影 任国强驮着床垫推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四大件”吗?满满的童年回忆啊!永久自行车就是四大件之一。上世纪70年代,你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简直可以和如今的宝马车一族相媲美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自行车就非常普及了。到了80年代,人们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在那个自行车和公交车两分天下的年代,自行车可是出行工具一把手,拉货、接送小孩放学、上下班出行都得靠它。那个年代里几乎家家都有辆自行车。当时购买自行车方式和现在还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只要有钱,无论哪种款式的都能买到。但是在八十年代,人们买自行车还需凭票购买,这个票子是由单位分发的,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指标,所以想买一辆很好的外国产的自行车很困难,有钱都蛮难办的。但是买国产自行车在当时还是很普遍的,永久牌和凤凰牌是上海最有名的自行车牌子,甚至闻名全国。
自行车在那时候简直就是“万能交通工具”,用它拉货也很方便,便宜。当时在上海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一手扶着自行车后座的家电,一手握住着自行车手柄高高兴兴的朝家里走去。万能的自行车即使是运送体型庞大的床垫也不在话下。
1998年,买了家电的市民用自行车驮回家。摄影 任国强
一个平方米“12人”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公交车可是最热闹的地方。清晨一大早,刊登着“白丽牌”香皂广告的公交车牌下,乌泱泱地站着一群人,女工拎着装有饭盒的网兜,三五成群地叽叽喳喳个不停,男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电影明星“王祖贤”,场面正热火朝天,突然,“37路来啦!”一声划出,男人女人一起往公交车上冲,什么绅士礼仪,聊天情分在这时可没啥用。
1995年在外滩等公交的市民和游客 摄影 任国强
据说,当时;老百姓中甚至还流传着这么一道另类数学题,“在什么情况下,一平方米的面积里可以站12个人”答案是“在上海公交上”因为每个人都是踮着脚尖站的,吓人!真真堪比现如今的春运呢!在挤的过程中偶尔还能听到“哎呦!我的饭盒打翻啦!中午要饿肚子啦!”的抱怨声,好不容易挤上来了,有人背包或屁股夹在车门口,就是不愿意下去,一车人就等呀等,等着她(他)调整好姿势,“咣当”一声,车门关了,公交车终于开走啦。
巨龙“翘辫子啦”
老式巨龙公交车在当年的南京路上可是相当的拉风,还记得香蕉位子伐?
当时的巨龙电车会用个大圆盘把两节车厢连在一起,一辆车有三个门圆盘像老式相皮腔,本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会在大圆盘上设位子,这座位就是“香蕉位子”啦。坐在“香蕉位子”上一晃一晃的,尤其转弯的时候,一只脚在圆盘上,一只脚在车厢上!感觉哈好白相~小孩可喜了,就是不能乱动,因为皮腔下面可是空的,只要车子一转弯,内测就会出现镂空漏风,小孩子可是会掉下去的!
巨龙作为当时公交车的主力军,高峰期拥挤异常,比起现在的地铁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车全靠挤!不挤别想上去,!更尴尬的是,刚开走一会,转个弯,巨龙“翘辫子”(指电车出故障了)!碰到高明的司机和售票员,轻轻松松就能用棍子把车顶的两个辫子导进去。如果碰到经验不足的司机,大家就只能下来推了!不过大家众志成城、一心团结推车的画面想想也是挺美好的~
手控版红绿灯
“红灯停,绿灯行”,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的红绿灯“亮”起来的权力可全都是掌握在岗亭交通警的手中。
当时在上海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警察所设的一个小亭子,叫做“岗亭”,而这个岗亭的主要职责就是警察在里面手动控制红绿灯,管理交通。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许多路口非常普遍,这也是因为路面车子的增加,红绿灯的作用日益重要,所以在上海的许多路口都设立了岗亭让警察维护交通秩序。手控版红绿灯有个非常大的优点,警察会根据车辆情况适当调整红绿灯亮的时间,可谓是非常的简单粗暴而又人性化了。不像如今有的路口等红灯等得简直可以唱完一首歌了~
猜你喜欢